PCauto做产品的生存之道

或许谁都知道,不管是需求或产品都是从用户(客户)角度出发,这也不仅限于互联网行业。最早遵循这个准则的其实还是传统行业,当然社会发展到现在,其实可以不用分那么清楚。总之用户产生了需求,那么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带了应有的价值。

其实我来太网时间不是太长,所以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或许会产生一些质疑,不过还是要记录一下,或许这个看法或观点也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是否合理,那只有等待时间去检验。

从这一年来的工作内容来看,我简单发现这种“服务与被服务”(老贺也指出过这模式)的产品开发模式适应不了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媒体类还是产品类公司)的发展。

话说,学会应对这三句话是在 太网做产品的生存之道:1. 会影响性能;2.这个实现不了;3.这个有必要吗 (这个需求对运营有帮助吗?能带来多少用户?做出来有没有人用的?——小白补充)

所以亲,这跟在外资做产品可能完全不一样,外资企业沟通模式都基本固定,已经标准化了。每个产品需求都按标准流程走,中间会省去很多无谓的沟通过程。而且产品标准化及时效性很高,规定的Deadline必须完成并达到这个标准,如有意外情况再行沟通。 这是做产品的沟通模式之一。

另外一种模式,也是在国内企业常见的,产品与技术开发、设计、页面都点对点沟通,甚至很多必要的文档等都省略了。形象化描述的话,你甚至可以看到产品站在设计后面指导设计,发现问题马上当面提,也甚至好几个产品围着一个制作在那里改页面上的bug。这个好处就是快,但也不见得,因为这让设计、开发、页面制作人员痛苦难堪。效率貌似很高,其实也不然。

还有一种就是,当前这种所谓服务与被服务的模式,其实是类似做代工的。设计、制作、开发都是生厂商,它接待来自不同地方的生产任务/需求,而后在快马加鞭、赶工加班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完成生产任务。这个还好,如果真的能按标准完成,也不为过,或许能生产出好产品,比如富士康代工苹果,质量还是可靠的嘛。但不幸的是,此时富士康生产代表(只是打个比方)来找你了,说你这个需求我们生产不了,能否简化一下或者更换一下材质,这样我们之前要求生产苹果手机要求用的铝合金一体材料外壳就变成了黑塑料拼凑的外壳了。这样生产出来的苹果手机自然也就变味了。这是其一,也有可能生产代表会给你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这个会影响我们生产的效能,要求要简化,而后这个可能会影响产品性能,也要求简化。 于是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推荐阅读: 互联网产品适应不了排期 小步快跑 每天都要有改进

评论已关闭。Comments are turned off for this article.